就人的天性來說,都是喜歡獲得而厭惡失去。因為喜歡獲得,所以要奮斗,要拼搏,要進取,從而推動社會進步。但進取的道路決不會一帆風順,時常會有困難、挫折和失敗。常常是追求的目標不但難以實現(xiàn),已經(jīng)獲得的甚至也會失去,于是便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降臨到我們的面前。
失落感人人都會有,有點失落感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陷入失落而不能自拔。其實,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失落,失落實際上意味著曾經(jīng)擁有過、得到過,意味著曾經(jīng)追求過、主宰過,從來一無所有的人是不會有失落感的。就像沒有戀愛過的人是品嘗不到失戀的滋味的,一個窮光蛋也不會具有敗落子弟那么多的沮喪和感慨,平民百姓退休后絕不會有卸任官員那么多的牢騷和不適……對于人生來說,就是在獲取與失去之間進行不停頓的角逐,獲得的同時也會有失去,失去的同時也會有獲得。而且,人最終都要失去他最為寶貴的東西——生命,隨之也就失去了他人生過程中所獲得的一切。
《史記•太史公自序》:屈原放逐,乃著《離騷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國語》;孫子臏腳,而論兵法;不韋遷蜀,世傳《呂覽》;韓非囚秦,《說難》、《孤憤》。就連作者司馬遷本人也是遭受宮刑之后作了《史記》。此外,還有曹雪芹,舉家食粥而著《紅樓夢》……
這些看似發(fā)奮圖強、臥薪嘗膽的例子,其實蘊含著一個道理:人生的每一次失去,同時也是一次重新選擇的機遇,關鍵是自己能不能選準方向,并為之拼搏進取,不懈努力。
那些整天陷于失落感而不能自拔的人,往往是由于過分沉湎于已有的失落,他們不能開創(chuàng)新的生活,只能埋怨生活的不公,并幻想重新收復失地,長此以往只能是一種病態(tài)。而善于應對失落的人,在于他們善于放棄失落,很快找到新的努力方向,來補充失去的空缺。那些不斷進取者和成大事者,則是用更新的方式去淘汰已經(jīng)得到的成就、已經(jīng)得到的名譽,去放棄已經(jīng)得到的地位,在新的空間尋找新的狀態(tài)、新的發(fā)展。他們早已忘記了,也沒有時間去流連回味一時的失落。
在今天,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和職場,諸多不可預料的“失落”,我們應積極調(diào)整思路,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待失落。
|